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标杆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红心向党·标杆领航”,高质量建设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发布时间:2025-03-25 09: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基层党建质量创优为主线,以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重点,高质量统筹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积极打造“红心向党”党建工作品牌,实施“红心领航、红心铸魂、红心强基、红心筑梦、红心聚力”五大工程,学院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被表彰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学院党委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获批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同年获评“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学院党委关于标杆院系建设的署名文章在中宣部《党建网》上推送,关于“一融双高”党建经验被《重庆日报》宣传报道。2024年入选学校十佳党建品牌,本科生第四支部获批第四批全国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21年被表彰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2年获评“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一、实施“红心领航”工程,强化政治建设

学院党委突出政治引领,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一是深化政治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并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首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突出政治把关。修订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凡是教学科研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由党委会先行政治把关再提交党政联席会决策,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三是着力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学院党委开展“凝心铸魂淬党性 清正廉洁勇担当”廉洁教育研学活动

二、实施“红心铸魂”工程,坚定理想信念

学院党委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领广大师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构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一是深化理论武装体系。组织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跟进学”,党委中心组、领导干部读书班“深度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联系学”,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科研团队座谈会“研讨学”的学习体系,确保党员师生学习全覆盖。组织开展“光大思享讲堂”“缙云思享沙龙”,开展“沉浸式”学习。二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学院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研判风险,签订《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网络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三审三校”制度。组建“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并入选重庆市新型智库。三是健全师德师风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重走长征路”等国情研修。选树育人楷模和示范团队,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明确师德“负面清单”,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先、职称评审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2025年西南大学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

三、实施“红心强基”工程,筑牢组织堡垒

学院党委坚持基础夯实、质量创优,不断激发党支部活力,提高党支部工作质量。一是建强战斗堡垒。实施“重规范、抓督导、强素质、优服务、促活力”五项举措,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党支部。校级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顺利通过验收。建好“大学生宣讲团”“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两个学生特设党支部。二是强化组织动能。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和党支部工作检查,加强对党支部的日常指导,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实施“七有”制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探索党员发展“一学、二谈、三审、四育、五看、六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党支部工作创新计划”,做到“一个支部一个特色工作法,一个支部书记一个典型工作案例”。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学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三是构建党建矩阵。探寻“线上+线下”矩阵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常态化运用党务信息工作平台,打造“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上线“学习强国”订阅号,被中宣部、教育部遴选纳入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校内挖掘校史馆、档案馆资源,组织党员参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展”等。校外积极探寻当地资源,与红岩联线、邓小平故居等签订实践合作协议,成立“红岩菁英”大学生党员示范班,开展“五个一”活动——读红岩档案、访红岩旧址、看红岩演出、讲红岩故事、悟红岩精神。

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学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

“红岩菁英”大学生党员示范班成立

四、实施“红心筑梦”工程,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重要使命和职责,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三位一体体系,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一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注重学生价值引领。将“五史”融入思政课堂,探索开设“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10门思政大课,将党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贯通融入思政课堂。举办“千秋红岩 信仰力量”情景式思政大课5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经验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思政课建设案例库。两门课程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二是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助力学生能力培养。学院注重“本硕博”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多次获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平均高达96%以上,非师范专业考研升学率达到62%以上。三是打造思政工作品牌,强化学生责任践行。扎实推进“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研途筑梦”思政工作品牌等助力学生成长。学院育人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注重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组建党的创新理论“专家、教师、大学生”三级宣讲团队到社区、学校、企业宣讲,大学生宣讲团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千秋红岩 信仰力量”情景式思政大课

学生宣讲团走进乡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五、实施“红心聚力”工程,深化融合创新

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党政互为AB角,适时开展“书记讲业务、院长讲党建”活动,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党建与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不断推进政治立院、思想建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特色办院,事业发展成绩显著。2020年以来,学科平台新突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新增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新增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华龙网成功申报“党的创新理论融合传播”重庆市哲社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新突破。开展“有组织科研”,新增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个、重大委托1个,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1个、教育部哲社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个、教育部哲社重大项目2个等。人才培养新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马理论专业本硕博一体化模式改革”获批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在全国“挑战杯”等赛事中荣获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思政微电影《夏日之歌》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特等奖。思政课建设新突破。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完成重庆市高校思政课资源库建设,1人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思政组三等奖,多人在重庆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荣获特等奖。队伍建设新突破。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6人入选省部级人才,1人被遴选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被遴选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指委委员,1名辅导员荣获全国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社会服务新突破。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马院发展联盟”,举办全国高校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培训班等150余项。与40家单位洽谈签订社会服务项目。国际交流新突破。学院与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合作共建中韩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第二次会议暨“革命文物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术研讨会

学院党委打造“红心向党”党建工作品牌,积极构建“一核两翼三维四驱五工程”的党建工作体系,努力把学院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全国重点马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