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从“文学”“文化”“文脉”入手,坚持“四个文化聚焦”,强化提升组织力,主动融入校院中心工作,自觉践行文化强国使命,奋力谱写文化育人新篇章。
一、聚焦文化创新,提亮文化强国底色
教师第一党支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意蕴、革命文化中的红色锻造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红色传承,让“红”的底色绽放时代亮色。一是注重文化与党建的衔接,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模式。举行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教师党员从中国现代文学、左翼作家、新世纪文学等角度阐述了党与文学相互成就的紧密联系,将专业研究与主题党日相结合,深化了学习成效。形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突显了示范带动作用。党支部获评“西南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党员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多名党员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二是深入挖掘文学与党史的血肉联系,创新教育形式。举办“红途”系列展览,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时间线,创作了100幅手绘画作,叙写了100个党史故事,录制了100条党史故事音频,激发了广大师生党史学习热情。
二、聚焦文化守正,厚植文化强国沃土
党支部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一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弘文”党建品牌。形成了“弘文讲堂”“弘文”跨文化交流项目、“弘文传习所”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举办“玉兰飞花令”诗词大会等活动,邀请师生近距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师生广泛欢迎;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文化课程建设内涵。做好文学专业建设,打造文化类精品课程,将党支部建设为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与人生》等5门文化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师党员主讲“百馆之声”文化沙龙
三、聚焦文化育人,筑牢文化强国根基
党支部秉持立足文学、用力文脉、用心文化的育人理念,深入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一是注重文化与思政课的对接,开设红色文化课程。教师党员开设《红色诗词文化》课程,将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的“红色诗词历史感知”和以红色诗词审美形态为主线的“红色诗词审美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着力构建文化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打造文化育人新阵地。开展“教授午餐会”,学生面对面向教授请教问题,提出所思所想,邀请教授答疑解惑。教授面对面倾听学子心声,分享科研教学经历,启迪青年学子的未来规划与发展。
开展“教授午餐会”——“第二课堂”师生交流活动
四、聚焦文化服务,增进文化强国自觉
党支部坚持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深化文化供给。一是发挥文化智力优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萌蒙以幼,予阅以诗”21天公益伴读活动,以21天为一个周期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伴阅读,通过个性化定制、精准化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辐射200余户留守儿童家庭;二是立足地域文化特点,助力地方文化发展。教师党员参与由北碚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百馆之声”文化沙龙,讲好战时陪都文化重镇北碚的历史故事,在腾讯新闻进行现场直播,观看总人数达160余万人,有力增强了人民大众文化强国的自信自觉。三是紧扣时代热点,创作先进文化作品。教师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第一线,创作出了《燃烧的重庆,燃烧的血性》《山火中的逆行者》等一批反映志愿服务精神的诗歌、散文等文化作品,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文化育人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求真的态度、向善的品行和寻美的能力。教师第一党支部持续做好文化育人的“摆渡者”,以高质量党建赓续文化传承血脉,春风化雨为学生镌刻上西南大学的文化标识、基因印记和情感印章,摆渡学生从此岸到彼岸,成就学生诗和远方!